>
有八个人想着将来回乡,挑了五种小吃,用了二十多天的时间学会了。
他们都知道学门手艺不容易,现在不花钱能学方子,都很珍惜这个机会。
周安还做了好多后世的小吃小推车,让大家推着小推车去榷场叫卖。
同时也多听听食客的意见和反馈,不断改进。
每个人收获都不少,回来的时候脸上都带着喜悦的笑容。
另外的十个人选择了学炒菜留在酒楼工作。
一个月下来,差不多也教了不少菜谱了。
这些人暂时先不用把厨艺钻透,只要能按部就班的把酒楼里的菜谱上的菜做出来就好了。
回锅肉,水煮肉片,锅包肉,春饼,红烧肉,扣肉,各种凉拌菜,口水鸡,炸蘑菇,蚂蚁上树,水煮鱼,烤全羊,焖羊肉,糖醋排骨,糖醋鱼,刀尖丸子,豆腐酿等等,手把手的教,甚至把调料进行量化,火候要点啥的多叮嘱几遍,本来挑的就是对厨艺多少有些天分的,学上二十天,也都能学个差不离儿。
还有一个专门学做火锅炒料的。
西北羊肉多,羊肉一定要涮起来。
昌平侯提供的两个铺子也装修的差不多了。
酒楼正式开始营业。
这十个人算正式入职。
另外三个对厨艺实在不通的,幸好对算术有些天份,周安教他们如何记帐,有一个人选择了回乡,另两个,则留下来做了酒楼的帐房。
榷场南来北往的客商本来就多,个个不差钱,酒楼的菜新颖可口,又有地头蛇昌平侯照应,生意是顺风顺水。
第一个月就净赚了两千多两银子。
昌平侯也是大吃一惊,没想到,既解决了兄弟们的营生问题,又有进帐,还能补贴一些营里。
象每天学员们练手做出来的吃食,也是跟着老师照葫芦画瓢,总归不至于走样太严重,就是最多味道差了一点点,没那么多香味罢了,但是每天攒起来给遗孤们吃他们也是乐意的。
反正不比厨娘们做的差就是了,全当是改善生活了。
酒楼里每个月还会专门给这些孤儿们送些新鲜吃食过去。
做的很不错了。
昌平侯大手一挥,开心的给周安定下两成银子的红利。
这个比例不少了,太子那里还要送三成,他自己也就留了两成。
其余的还是要用在这些在酒楼里工作的同袍以及收养的遗孤们身上。
即使这样,太子的三成太子也看不到,而是直接充了军饷。
他的两成也一样,没捂热乎也就入了军营,没办法,他的军权是太子的最后保障。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