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内阁里面,也就礼部尚书李春芳一个人,人畜无害却又苦哈哈地忙京城的科举会试了。
趁着鞑靼退兵,一切正常的科举筹备都加速了。
宋应昌最近有些失落,虽然明天就要入场考试了,但自己之前初来北京结实的好友王小旗,现在应该叫王总旗的王钟却一个月都没露面了。
知道其拜入郑推官门下,正在忙大案要案是一回事,但多少不免神伤。
之前全心全意搞学术的刘君墨这会儿也在锦衣卫的指引下有了专门的办公宅院,当前的仁义指数也都成熟了,就等不知道哪个地方率先响应试点了。
只是刘君墨自从进了锦衣卫的宅院,想来给自己考前打气也不行了。
好在最近又冒出来不少同年,特别是其中高同年,山西人。
彼此熟络,并且也对罗学充满兴趣,因此,备考才显得没那么惨淡。
关于备考,宋应昌还是非常谨慎的,这是会试不是乡试,全程在传统士大夫的控制之下,并没有那么多的讨价还价空间。
因此,一切都还是按照传统的套路备战。
就连笔也都是换上传统的狼毫毛笔。
一边整理东西,一边信心满满的决定要用最传统的八股震惊世人。
要让世人明白,罗学不论是应试还是应世都是无可匹敌的。
次日一早,在锦衣卫的护送下,宋应昌提着篮子一大早就去贡院安检蹲号了。
----
就在科举考试前一天,朱七押着杭州白莲教动乱一案的一干人等,终于到了北京。
要知道,这种挣军功的事情,是既威武又风光。
北京城里道路两边,已经四十岁却因为爷爷父亲双双犯事而迟迟得不道世袭铁岭卫指挥佥事的李成梁,摸着兜里还是辽东巡按御史李大人赠送的活动经费,心里是好不羡慕啊。
要是能进锦衣卫,放弃世袭指挥佥事也是值得的啊。
或者说让自家那个不成器的弟弟李成材去世袭,自己进锦衣卫也不错啊。
想象是美好的,但等长长的押送队伍走过,显示就相当无奈了。
因为巡按御史李大人是说了门路,但是这个门路需要兵部侍郎用印。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最近兵部侍郎张居正一直出奇地无心工作,因此一直困在北京。
眼看兜里都要见底了。
“成材,瞧你那没出息的样。
他们不过是仗着锦衣卫的身份罢了,说不定是抢的下面军户的军功呢。
你注意点跟过去,看看是哪个千户所的,最近留意一下,不能一直死等兵部的行文了”
李成梁看着自家堂弟那羡慕的眼神,赶紧好一顿批评把两人的任务安排了。
“那你呢?”
李成材最近是一路看尽了京城的繁华,可惜的是自己兜里一文钱都没有。
繁华都是别人的,唯有凄凉是自己的。
对于自家哥哥这种没钱还使唤人的德性,现在稍微有些抵触了。
“我当然还是去张大人家蹲点了。
我们还剩50两银子。
这次豁出去了,就不信拿不下这个张大人”
李成梁拍了拍李成材的脑袋,赶紧说完自己的全部安排。
按照李成梁混社会40年的经历来说。
兵部侍郎张居正不用印,无非就是没见着钱,等见着了,自然手到擒来。
于是乎,趁着人流,两兄弟分道扬镳。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