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都不许拿了?既然全都有拿,还如何定罪?是朝廷之前没说不行啊!
秋税收上来之后,户部就紧锣密鼓的忙起了养廉银子发放。
历史上10-100倍俸禄的养廉银子,在康熙帝这里经过精打细算,没有超过20倍的。
比如,原本总督为13,000至20,000两,将近100倍,这会变成了3500两至5000两。
原知县400到2000两,现在根据各地穷富,定在了400两至1000两。
均是按政绩来定,相当于年终奖了。
“这会朝上倒是没人说数学不好了。”
康熙帝看着吏部户部请求调新科进士协助核算的折子,决定拿到早朝上,让人大声念几遍。
白给人银子,哪怕是从火耗中来的,康熙帝也觉着别扭。
那就干得好的多得,干得不好的少拿,心里好歹舒服点。
文官原本是三年一考核,且考核标准十分主观。
首要第一条就是对君王要忠诚。
弘昼觉着年羹尧升迁神速,就跟他表起忠心来情深意切有关系。
什么“以一介庸愚,三世受恩”
,定要“竭力图报”
,谁看了不高兴呢。
其次,出身高,是旗人,科举进士排名靠前,年轻英俊,朝中有人也是非常重要的衡量因素。
嗯,年羹尧条条都占了。
在康熙帝心里头,就是“有大才”
,可以“推心置腹,无可比伦”
,极其喜爱的年轻一代。
然后是品行,主要就是有没有贪污受贿(全看有没有人揭发,或是被查出来)。
最后才是政绩。
“无滥刑、无盗案……无仓库亏空银米,境内民生得所”
等。
这些具体的细则,实际上很难得到真实反馈,作为衡量官员是否有才干的标准也不大好计量。
比方说,某某县官虽有大才,奈何天公不作美,桑稼无收获。
某某县官在任期间,人口增长快,实际上是受了前前前任的惠泽,适婚人口的数量增加了。
当然了,有评价细则肯定比没有强,哪怕是运气好得来的政绩,百姓也受了惠。
再有密折奏报,吏部各种条条款款一合计,评出个卓异和一二三等来。
显然,眼下要发的“年终奖”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